一月 1, 2025 | 下肢部位

久站、久走腳底痛怎麼辦?足底筋膜炎舒緩、快速有效的治療方法

足部作為日常活動基礎,不治療復發機率相當高!
你是否也有起床第一步痛到皺眉?腳跟走久就刺痛?別再以為只是「太累了」,小心這可能是常見的慢性足底疾病──足底筋膜炎!足踝的事交給足踝專家來解答

足底筋膜位置結構與足底重量分配

什麼是足底筋膜炎?

足底筋膜的位置從腳後跟向前延伸至5根腳趾間,呈扇骨狀,是一種結締組織,負責承重與吸收反作用力,功能好比避震器。隨著我們退化、變胖、久站久走、運動過度,使得肌腱、韌帶無法共同分擔重量,讓足底筋膜過勞受損如彈性不佳、癒合不全、增厚等造成發炎、腫脹。

腳底承受人體1.5倍的重量,60%集中腳跟、28%在腳掌足弓,是足底筋膜最容易受傷的位置,因此患者常有腳底痛腳跟痛等症狀。

足底筋膜炎症狀

  • 腳底痛腳跟痛
  • 足跟或足心有壓痛點、刺痛感
  • 起床後第一步特別痛,活動後略改善
  • 久站久走後加劇,休息後反覆出現
  • 長期未治療,可能影響走路姿勢與下背代償

足底筋膜炎原因

腳底筋膜炎常與過度使用、磨損有關,了解觸發狀況並改正,才能避免足底筋膜炎反覆發生。

  1. 過度承重:過度負重、肥胖會增加腳底負擔,若腿腳肌力不足,重量會全落在足底筋膜上。
  2. 運動傷害:運動過度使肌肉無法負荷,足底筋膜過度拉伸,造成撕裂,也稱為跑者足。
  3. 不合鞋具:長期穿不合腳或不舒適的鞋(高跟鞋或薄底拖鞋),過度刺激。
  4. 結構異常:先天扁平足高足弓、長短腳、腳掌內旋者,本身調節與承重較差;或足弓、韌帶、肌腱退化,增加腳底筋膜負擔。

足底筋膜炎好發族群

類別說明
結構型扁平足高足弓、長短腳、腳掌內旋
年齡型年長者足部退化
行為型久站者(如服務業)、跑者、登山者、運動傷害
體重型肥胖、孕婦等體重快速變化者

足底筋膜炎與骨刺的迷思

📍【醫師破解】足底痛和骨刺沒有直接關聯,不需要特別開刀拿掉。

「手術切除骨刺 ≠ 治本!」骨刺切除後若足底壓力持續未改善,仍會復發,反而應該先從筋膜發炎控制與步態修正下手。

足底筋膜炎治療

確診檢查

  • 壓痛點觸診

  • 超音波檢查(確認筋膜增厚與發炎)

  • X光(排除骨折與骨刺)

足底筋膜厚度可作為嚴重程度與恢復時間的依據,而治療最重要的關鍵是休息!

筋膜厚度

4~5mm

5~7mm

>7mm

病程分級

輕微發炎

中度發炎

嚴重發炎

建議治療

休息保守治療

 

震波

高濃度葡萄糖

PRP自體血小板

治療不佳可考慮手術

注意事項

排除其他足跟痛問題,可使用足弓墊避免足底筋膜過度伸張

震波搭配熱敷、電療恢復效果加乘,注意營養補充

混和神經炎、脂肪墊萎縮等問題,需多些耐心接受治療

恢復時間

1個月

1~3個月

6個月以上

加LINE

腳底疼痛除足底筋膜炎外,也可能是小腿或屁股的轉移痛,其次是腰椎、薦椎神經壓迫的誤判,神經壓迫會以麻痛為特徵,和足底筋膜炎的撕裂痛感不太相同,若治療未有改善就要考慮可能是其他問題造成。

足底筋膜炎案例

67歲林阿伯︱震波治療

阿伯平日公園運動卡拉ok,假日爬山,近日阿伯發現走多一點,腳底板開始會微微刺痛,休息後再走會卡卡的,阿伯好啊雜。直到高逢駿 醫師用超音波檢查足底,發現…

足底筋膜炎震波治療

45歲李小姐︱高濃度葡萄糖注射

醫師診斷患有典型足底筋膜炎,早晨起床刺痛感最明顯,讓她難以走路。但震波治療後效果不如預期,醫師建議高濃度葡萄糖注射,在超音波導引下,進行了首次注射...

足底筋膜炎葡萄糖注射

足底筋膜炎怎麼改善?

足底筋膜炎舒伸展

  • 筋膜球按摩:足底筋膜炎可以按摩嗎?筋膜炎急性期切忌按摩推拿,應該要多休息、冷敷,急性期過後,建議可以使用筋膜球或彈力球,置於足弓下,站姿稍加施力來回滾動,按摩足底肌群與筋膜,來回滾動約30下,可重複6次,1天可2~3回,過程不可有刺痛感產生。
  • 小腿肌肉伸展:起床後可以兩手抓握毛巾或彈力繩繞過腳掌,將腳往身體方向帶感受小腿與足底被拉伸的感覺,維持10秒休息10秒,一天可做10~20回。

足底筋膜炎舒緩

足底筋膜炎復健運動

  • 小腿肌肉伸展︱足底肌力訓練

影片連結:足底筋膜炎讓你咩噗都哭哭

足底筋膜炎運動

足底筋膜炎的預防

  1. 適當休息。
  2. 避免久站久走。
  3. 避免肥胖
  4. 年長者慎選運動,應避免久站的運動。
  5. 選擇合適有包覆、支撐的鞋子。

醫師觀點︱作者介紹   作者骨科高逢駿醫師

足底筋膜炎不是單純的「走太多」、「站太久」!許多病友以為只要休息幾天就會痊癒,但其實一旦反覆發炎,會進入慢性病程,甚至出現筋膜纖維化、骨刺或步態改變,形成長期疼痛惡性循環。病友應該積極處理!

作者: 高逢駿 醫師 ⭠ 點擊了解更多

經歷:

常見問題

輕症在休息後可能會逐漸改善,但大部分情況需要適當的治療,嚴重者可能伴隨著其他併發症與代償,建議積極治療。

性期建議冷敷,降低發炎舒緩疼痛,慢性期可熱敷,增加血液循與幫助代謝。早晚1次,每次15~20分鐘上限,溫度38~40度。

治療期間以休息為主。選擇對腳底衝擊小的運動,如腳踏車、游泳,避免過多壓力,以免陷入惡性循環。

內容目錄

使用我們的服務即表示您同意Cookie政策。了解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