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 18, 2025 | 腰椎頸椎

腰痠、腰痛?圖解下背痛位置與常見原因

骨科醫師教你辨別、改善、避免反覆發作
​全球77億人口中有9-12%的人,近10億的人正在為下背痛所苦,而下背痛指的是哪個範圍呢?引發下背痛的原因又有哪些?

下背痛位置

什麼是下背痛?

下背痛Low Back Pain又稱為腰痛,下背痛位置在腰椎第一節至腰椎第五節的範圍,是常見的背部肌肉骨骼傷害,是一種症狀描述,由多重病因引起,非單一疾病。下背痛的痛感有時是鈍痛感,有時候會是刺痛感,也會出現轉移痛

腰痛位置與可能病因

下背痛的原因

下背痛的原因有很多,如肌肉、韌帶、軟組織等傷害。突然下背痛多數是和急性肌肉拉傷、扭傷有關;也可能因為壓力、肥胖姿勢不良、脊椎及其他疾病引發慢性下背痛。常見下背痛原因分為三大類分別為:

結構因素97%

非結構因素1%

內臟疾病因素2%

📍結構性下背痛佔多數,首選為非藥物介入治療,包括運動與徒手。²

類別病症特性

結構因素

97%

拉傷、扭傷、外傷骨折急性

椎間盤突出

脊椎小面關節

脊椎狹窄症

脊椎滑脫

骨質疏鬆

壓迫性骨折

慢性

退化

姿勢不良

先天因素遺傳

非結構因素

1%

癌症、感染、發炎性關節炎

夜間

疼痛

內臟疾病

2%

骨盆腔、腎臟、腸胃道、主動脈等部位疾病

合併發燒、嘔吐、血尿、消化不良、腹部脹痛等症狀

姿勢變化不明顯改善

腰痛(下背痛)=長骨刺=開刀嗎!!?

我在門診中常遇到病友說:「醫師,我是不是長骨刺了?要開刀嗎?」

等等「真的有這麼多骨刺嗎?」很多人一腰痛就懷疑自己長骨刺,事實上,骨刺也確實真的很常見,尤其在40歲以上族群中出現率超過三成,但是但是不是每個骨刺都會痛喔!也不是每個骨刺都要開刀。³⁴

加LINE

下背痛的症狀

下背痛的自我檢查

下背痛的自我檢測,急性拉傷表現、椎間盤突出、退化表現

下背痛的治療

下背痛要看哪一科呢?由於下背痛的病因極為複雜,通常不可能一次就找到病因,可以從骨科、復健科、神經內科、神經外科檢查。透過患者與醫師間相互信賴與配合,不斷的修正與排除,抽絲剝繭,找出真正致病原因才能根除。保守治療與復健優於手術為第一線建議,針劑治療及再生注射可作為進階手段。

保守治療

  1. 休息:急性肌肉拉傷者。
  2. 護具:可透過束腹帶、護腰、背架等限制腰椎動作,適用急性期,待疼痛緩解後須改善姿勢與強化肌群訓練。
  3. 藥物治療:包括止痛、消炎、肌肉鬆弛劑與類固醇來緩解急性期的疼痛。
  4. 復健治療:透過冷、熱敷、物理治療、牽引治療徒手治療等改善疼痛。

進階治療

  1. 震波治療運動治療:減輕疼痛與肌肉痙攣,並積極改善背部與腹部肌群,強化核心、穩定脊椎、增加柔軟度、戒除不良姿勢(皮拉提斯運動)。
  2. 再生治療:針對退化的小面關節、椎間韌帶、薦髂關節等,超音波導引葡萄糖PRP注射,修復部分受損的組織。
  3. 神經阻斷治療:硬膜外注射與腰椎熱凝治療。

手術治療

出現嚴重的神經壓迫症狀時,如大小便失禁,需進行手術治療。

治療方針處置適用與目的

保守治療

 

休息

護具

藥物

復健

徒手治療

急性期 

時間約1週

改善疼痛與發炎

進階治療

 

震波

運動

改善姿勢

再生治療

神經阻斷

慢性期 

時間約4週

改善背部與腹部肌群、強化核心穩定脊椎、增加柔軟度

手術治療

 

微創內視鏡手術

椎板切除

鋼釘固定

非手術治療超過3個月症狀未改善合併神經壓迫症狀

下背痛的案例

PRP治療︱65歲王先生

新北王先生退休後熱愛運動,他從來沒想過下背痛和坐骨神經痛會找上門,由於疼痛影響到了他的生活品質,他決定來到維力骨科尋求幫助,細心的 高醫師 發現他是小面關節炎...

小面關節炎引發坐骨神經痛

下背痛的舒緩

  • 臀肌伸展(4字型):躺姿,雙膝彎曲,將右側小腿放置於左膝上方,雙手環繞左大腿後方,將左腿像身體方向拉伸,直至左側臀肌感覺緊繃,維持停留10秒後放鬆回到起始動作,可連續做10下後,換邊執行。
  • 腹肌伸展(海豹式):趴姿,用雙手的力量,將身體上撐,維持動作30秒,一天可做3回。
  • 豎脊肌伸展(貓牛式):跪姿,肩膀在手腕正上方,手臂與地面垂直,膝與肩同寬,吸氣時,腹部緊收,一節一節依序延展脊柱,背部呈現下凹;吐氣時,背脊向上,如貓拱背一般,可反覆5-10次。

下背痛伸展舒緩

下背痛的運動

  • 跪姿平衡:四足跪姿,背部打平,將左腳抬高至與身體水平後,將右手抬起取得跪姿平衡,維持15秒後回到起始動作,換邊執行,反覆算1次可做5次。
  • 棒式:雙肘撐地,手肘在肩膀正下方,收小腹抬高髖部並收緊臀肌,保持身體呈一直線,維持30秒後休息30秒,過程中不可抬高屁股,腰部也不可以下陷,可反覆5次。
  • 捲腹:躺姿,雙膝彎曲踩地,雙手撐在頭部後方,腹部肌肉收緊內捲,下背平貼地面,將頭與肩膀抬離地面,維持2秒後回到起始動作,過程中脖子不可用力,要以腹肌出力。一組約10下,可進行3-4組。

下背痛運動

物理治療師示範下背痛的舒緩動作


醫師觀點︱作者介紹   作者骨科高逢駿醫師

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多數下背痛來自肌肉筋膜、關節退化或神經壓迫,不是單純骨刺。即使影像上看到骨刺,若症狀與位置不符、神經未受壓迫,也可能另有原因。大多數下背痛不需開刀,找對病因、及早處理,效果才關鍵。

作者: 高逢駿 醫師 👈 點擊了解更多

經歷:

醫師有話說治療方式大公開

長期下背痛、動不動就落診?脊椎小面關節炎怎麼辦?

腰背痛全解析;上背痛、中背痛、下背痛、腰痛,圖解位置與疾病

不明原因上背痛怎麼辦呢?專業醫師告訴你這樣辦

不明原因上背痛

常見問題

40~90% 的人於 6 週內可獲得緩解。

但若未找到病因,復發機率高。建議積極尋找病因並對症治療,並維持良好姿勢,以防疼痛反覆發生。

急性期不建議運動,應多休息並維持良好姿勢。

約 2~4 週後可進行低衝擊運動,如走路、游泳、腳踏車等。運動前須充分暖身,避免高衝擊、脊椎扭轉的運動,如跑步、網球、排球等。建議與醫師討論適合的運動方式。

怎麼睡不會痛?建議側睡時夾枕頭在雙腿之間,或仰睡時在膝蓋下方墊枕頭,以減少腰椎壓力。避免趴睡,因為會增加腰部負擔。選擇支撐性佳的床墊,並保持頸部與脊椎自然對齊,能幫助減輕疼痛並改善睡眠品質。

內容目錄

使用我們的服務即表示您同意Cookie政策。了解更多